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13264010777326975150@qq.com
首页 > 人文 > 正文

中华诗歌之祖尹吉甫是河南浚县人

2022-04-16 17:24:15    王 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点击:

导读:尹吉甫是中华诗人之祖,《诗经》即尹吉甫的诗歌选集,淇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母亲河,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浚县本地人,他的家乡就在浚县境内的复关。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被告知,《诗经》三百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风》按国别分为十五国风。孔子曾将《诗经》宗旨概括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社交场合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或《五经》之一。
          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著名《红楼梦》研究专家李辰冬(1907-1983)先生经过二十年的痴迷研究发现,《诗经》三百篇都是尹吉甫一人的作品,而且都和周宣王二年至周幽王三年这五十年间(前825-前755)的历史密切吻合。换言之,尹吉甫是中华诗祖,《诗经》是他的诗歌选集,其中记录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宣王中兴的一部分。这不仅改写了西周史,也改写了文学史。
        在研究《诗经》的二十年间,李辰冬先生总结出必须遵守的七大原理和必须使用的十六条法则。其中第六个原理是,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而不是诗,但又不是真正的民歌,所以三百篇篇篇有个性,即每篇都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人物、固定事件。追寻出这四种要素,才能了解诗中的情感。第七个原理是,每解释一个字、一个成语、一句诗、一个地名、一个人名、一个名称、一种称谓、一件史事,先得把这个字、这个成语、这句诗、这个地名、这个人名、这个名称、这个称谓、这件史事作一统计,看看三百篇中共用多少次,能不能在这些次中求出一个统一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你切实了解这个字,切实了解这个成语,切实了解这句诗,切实了解这个地名,切实了解这个人名,切实了解这个名称,切实了解这个称谓以及切实了解这件史事。第二条原则说,“凡遇地名,不仅解释古时在什么地方,现今在什么地方,遇必要时,还要解释它的历史与环境,务期与诗义发生关系。”第十四条原则说:“凡遇历史事实,必须找出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甚至于月份、日子,这样才能与历史事实相配合,并将每件历史事件的年份代算成西历,就不致有年代先后倒置的错误。”由于使用了“这些近于自虐的法则”(阿城语),使得他的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可信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无达诂”的绝对性,立论更是前无古人,具有极大的颠覆性。例如他的《诗经通释》(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的篇目顺序,不再有风、雅、颂之别,而是按尹吉甫生平经历编排的。第一篇为《击鼓》(邶风),是尹吉甫于周宣王三年(前825年)随将军孙子仲(卫釐侯之孙、卫武公次子惠孙)去平陈与宋时所作。最后一篇为《鸱鸮》(豳风),是尹吉甫晚年惨遭贬官驱逐,家破人亡,流浪异国时的作品。历来排在第一的《关雎》(周南)反而只能排在中间,与《韩奕》(大雅)为姊妹篇,是尹吉甫于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为祝贺南燕国国君姞蹶父嫁女暨韩侯娶妻所作。
         由上可发现,李辰冬先生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诗经》并非诗歌总集,更非民歌总集,而是那位尹吉甫一人所作!然而,孔子将原版《诗经》改编为《风》《雅》《颂》三部分,才直接造成了“诗无达诂”的后果!但是,我们这篇短文特别关心的是两件小事。一件是尹吉甫其人其事其诗,另一件是《诗经》里淇浚两县的古地名。
         尹吉甫,原籍南燕国(旧址在今延津县北三十五里),本姓姞,后改为吉,和南燕国国君姞蹶父是同族兄弟。后来,他家迁徙到卫国浚邑(今鹤壁市浚县)的复关,身份为“氓”,也就是移民。周宣王二年(前826年),尹吉甫大约三十岁,因跳万舞出众和才兼文武而被卫侯任命为浚邑的良人,相当于今天的乡长。从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三年这五十多年间(前825年-前778年),尹吉甫先后以良人和尹氏的身份参与过多次战争:平陈与宋,西征玁狁,南征徐淮,南伐荆蛮,平定申甫许三国,东征恢复鲁国和西征讨伐西戎等等,被周宣王授予尹氏之职,获得了“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美誉。其间,他还曾护送韩侯迎娶南燕公主,远赴齐国为卫侯迎娶齐国公主庄姜。更重要的是,在平陈与宋期间他和上司孙子仲的女儿仲氏相识相爱,并山盟海誓地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三年后,两人在双方父母都不赞同的情况下私自结婚。婚后,尹吉甫参加了东征恢复鲁国的战争。其间,父母又为他迎娶了姜氏为妻。为此,仲氏一怒之下回到娘家,并改嫁给南燕国君的公子伯氏(伯士)。而后,仲氏依仗夫家权势残忍报复、迫害尹吉甫,致使他和仲氏所生之子伯奇也死于非命,最终这位华夏始祖只能四处流浪,于周幽王七年(前774年)客死异国。
       尹吉甫能歌善舞,文武双全,既有尚武精神,又有倚马之才,擅长用诗歌记录亲身经历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巧妙采撷眼前景物为起兴,创作出配合不同题材、不同题旨、不同风格和不同乐曲的诗篇。所谓《诗经》实际上应该是尹吉甫诗歌选集。他的诗歌,在他生前身后都受到贵族社会的喜闻悦见,仅《左传》一书就记载了200多处“以诗言志”的言语行为。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结束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带着从卫国抄来的《诗经》返回鲁国,“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乐》正”,可以理解为将《诗经》作为乐这门功课的诗歌教材,并教导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同时他的人品、才华也为当时和后人所敬仰。如扬雄《法言·学行篇》记载:“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回)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睎之则是。”曰:“昔颜尝睎夫子矣,正考父(宋国上卿,孔子的七世祖)尝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鲁国大夫)尝睎尹吉甫矣,不欲睎则已矣,如欲睎,孰御焉。”换句话说,尹吉甫及其诗歌创作晚于荷马及其《荷马史诗》一百年,早于屈原及其《离骚》五百年!前者彻底改写了中国没有史诗的观点,后者将中国私人诗歌创作提前了五百年!!
        至于《诗经》涉及的淇浚两县的周代地名,主要见于《卫风》里的《氓》、《竹竿》、《淇奥》、《邶风》里的《泉水》、《凯风》和《鄘风》里的《桑中》等六首诗。分别简单讨论如下。
        一、淇、淇水
      《诗经》里涉及“淇”的八句如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氓》)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竹竿》)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水》)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淇奥》)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
         涉及“淇水”的四句如下: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氓》)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竹竿》)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竹竿》)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竹竿》)
         以上八处的“淇”和“淇水”,指的都是今天淇县和浚县之间的界河——淇河。淇水是尹吉甫人生经历的重要场景之一,特别是他和年轻时的女友、曾经的爱妻经常光顾的地方,两人在淇水两岸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他所创作的有关淇水一带的诗歌多达50首,仅被编入“邶风”、“鄘风”和“卫风”里的就有39首之多。所以,后人才发出“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的感慨。就这意义上说,淇水完全当得起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诗歌母亲河”的美名!
         二、顿丘
        《诗经》提及的“顿丘”的地方只有一处,即“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这个顿丘,学界有不少争论。《水经注》记载说:“淇水又北屈而西转迳顿丘北。……顿丘在淇水南。”历来浚县旧志、《辞海》(1978年版)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都一致认为“在今河南省浚县西”。此外,生于斯、长于斯的浚县本地学者周国瑞先生(2012)更明确地认为,今白寺镇西部的火龙岗才是古顿丘所在。此处高岗,西距淇河故道仅一两公里。这样,诗里的女主人才能方便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三、肥泉
       《诗经》涉及“肥泉”的诗句也只有“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泉水》)一句。“肥泉”又写作“淝泉”。根据中国词典之祖《尔雅·释水》对“肥”的解释,“同流者名肥”,《水经注》解释为“水异出同归”。所以《竹竿》一诗先说“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后说“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也就是右边(西边)的淇水和左边(东边)的泉源水汇合成一条河流,汇合之处就叫肥泉,也就是所谓美沟水汇入淇水之处。仲氏娘家住在淇水肥泉段的北岸,所以尹吉甫才慨然写道:“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四、复关
          “复关”仅见于《氓》诗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该诗是以仲氏口吻向尹吉甫回忆两人关系的重要桥段——自由相爱到求婚、结婚,再到仲氏因尹吉甫娶了姜氏而一怒之下回到娘家,但彼此仍然深深思念对方。结合该诗第一章里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段表白,应该发生在仲氏从娘家所在的肥泉北岸出发,送尹吉甫回家的途中。他们先涉过淇水,到了顿丘,而后登上一处“垝垣”(毁坏的矮墙),才能远远望见尹吉甫家所在的复关。所以,垝垣应该在顿丘之东、复关之西,复关应该在垝垣之东、浚城之西。据此,这段《氓》诗之路上的七个有关地名可以排列成如下一条线:
          西              东
          肥泉——→淇水——→顿丘——→垝垣——→复关——→浚城
           仲家          吉家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以上所论两件小事互为表里,大致勾勒出尹吉甫其人其事其诗及其地望所在。简言之,尹吉甫是中华诗人之祖,《诗经》即尹吉甫的诗歌选集,淇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母亲河,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浚县本地人,他的家乡就在浚县境内的复关。这一切都是当地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我们斗胆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可以据李辰冬先生的杰出研究成果,采取一系列措施宣传尹吉甫其人其事其诗。首先,将淇河命名为“中华诗歌母亲河”,竖立尹吉甫雕像,打造一条《诗经》文化长廊。其次,追赠尹吉甫为“中华诗歌之祖”,建立尹吉甫及其诗歌纪念馆。其三,每年举行尹吉甫诗歌节。其四,成立尹吉甫研究会。我们相信,以上活动定会成为当地的一张烫金名片,成为当地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文化建设会有一定推动作用,对提高当地知名度会有一定效果,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会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王珏,男,河南鹿邑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语研究所所长,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学会会员、国际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华东修辞学会会员和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语言科学》、《外国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通讯审稿人。
         1983~1986年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语言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来,先后执教于河南鹿邑太清高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出版有《现代汉语名词研究》、《语言内部补偿论》、《汉语生命范畴初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理论与方法》等专著,主编有《对英汉语学习难点研究》、《汉语初级综合教程》、《汉语中级综合教程》、《中华文化》、《语言规范与创新》与《<语言规范与创新>教学参考》等教材,并参与《言语交际》(副主编)、《现代汉语》(副主编)与《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副主编)等教材、辞书的编写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涉及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训诂学、音韵学、语言文化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诸领域。目前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气词系统研究和对英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当俄罗斯美女穿上中国旗袍…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