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13264010777326975150@qq.com
首页 > 星座 > 正文

安徽亳州知名作家怀家伦:莫言故里情悠悠

2019-10-20 19:07:05       点击:

今年8月中旬,笔者受中国中医联盟委员会之邀,在美丽的凤城山东省高密市采访首届中国医师节医学技术交流会。初到高密,主办方主要负责人宫厚文先生就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起他与莫言先生的交往、莫言旧居及莫言文学馆的一些情况。我心中默想,作为一名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既然到了高密,等采访结束以后,一定要带着对文学的膜拜和虔诚,去参观莫言旧居和莫言文学馆,探寻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三十多年来的文学足迹。

宫厚文先生甚是热情好客,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中午就忙中抽闲,驱车从高密市区出发,踏上了前往高密东北乡平安庄莫言旧居的旅程。

驶出高密市区,放眼望去,公路两旁皆是绿油油的庄稼。这里的农作物大多是玉米和大豆,也偶见小片高粱,还有那一家家酒坊的幌子在迎风招展,随风飘来的是阵阵高梁酒的醇香,这浓浓的酒香味儿,好像在诉说着胶河两岸一辈又一辈的风情故事。于是,我陶醉了,陶醉在东北乡希望的田野里,陶醉在浓浓的酒香里,陶醉在莫言家乡人民的热情里。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莫言故里——东北乡(原大栏乡)平安庄。这是一个古朴、简陋而又静谧的村庄,村庄位于胶河南岸,村后的道路旁和空地上摆满了小摊,卖的大多是编织品、木制模具、弹弓等民间传统工艺品,还有莫言的成套书籍,几位村妇正在地摊上兜售自家地里刚收获的农产品,俨然一幅农家文化大集的景象。

 

 

 

作者怀家伦先生在莫言旧居牌坊前留影

莫言先生的旧居坐落在平安庄的最北端。走进村落,只见胶河堤边矗立着两处像书本一样的石雕,上面刻着莫言的两首打油诗,“少时辍学牧牛羊,老家大栏平安庄。荒草连天无人迹,野兔飞奔鸟儿忙。二十九省数我狂,栽罢萝卜种高粱。下笔千言倚马待,离题万里又何妨。”“高密东北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美丽的胶河滚滚流淌,遍野的高粱,高密辉煌。黑色的土地承载万物,勤劳的人民淳朴善良,即便远隔千山万水,我也不能把你遗忘。只要我的生命不息,就会放声为你歌唱”字里行间,语言诙谐自由,天马行空,彰显出一种豪放之气和思乡情怀,尽显大家风范和随心所欲的洒脱。

 

 

 

站在胶河大堤上向南望去,莫言旧居尽收眼底。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五间土墙瓦顶的堂屋坐北朝南,墙体有些剥落,大约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长时间没人居住,显得有点破败荒凉。莫言旧居的周围尽是树木,与其它的农舍绝不相连,看上去像一位孤独的老人。然而,就是这样平凡而又破旧的土坯房,却诞生了一位世界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

 

 

 

走近莫言旧居发现,其院落四周空旷,而院落的门楼却是朝西而开,问友人何故?友人笑而不答。笔者暗自思忖,可能是受当时建筑位置的限制,或是隐含着对传统的判逆和对佛性的向往吧,当然那不是莫言先生当时所能左右的,也不是我们现在随心臆测的。

 

 

 

作者怀家伦先生在莫言旧居门楼前留影

想当年,莫言先生就是从这个低矮的门楼下进进出出,去河边捉鱼摸虾,到田间割草剜菜。当他从棉花加工厂送回第一份工资的时候,当他从部队探亲回家的时候,当他扶着新娘走进新房的时候,这个矮小的门楼定会留下幸福而甜美的记忆。于是,我们便在门楼前拍照,以示留念,分享那份曾经的喜悦。可惜,如今主人不在,人去房空,但房舍依旧,胶河依旧,涛声依旧,平安庄浓浓的乡情依旧。有道是,主人已在京城平安里过着平安的生活,在文学的沃土上耕耘着他思乡的文字。

作者怀家伦先生在莫言旧居留影

走进庭院,方见整个院落足有百余平米,略显空荡。据说,这个院落里原来一直种着瓜果蔬菜,就在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天,他家的庭院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一些瓜果蔬菜等均被清理干净。但我发现,南墙根和堂屋西窗前,有一大一小两棵柿树,绿叶婆娑,给古扑的院落增添了勃勃生机,还有莫言作品宣传栏,一起接受着游客的品读和瞻仰。另外,院里还立着一盘石磨,我想,它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不仅磨出了供莫言先生成长的米面,也磨炼了莫言先生坚如磐石般的性格。如今石磨静静地躺在那儿,虽再无用武之地,却让人们看到了莫言先生当年夜学的身影,听到了莫言先生当年晨读的心声。

 

 

 

跨进堂屋,我们看到正间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土灶和风箱,其它房间的几案和土炕上,还放着旧式收音机、油灯、书籍等老物件,墙上悬挂着莫言先生一路成长的照片,有少时求学的、有参军站岗的、有伏案写作的、有拍摄电影《红高粱》的……很难想象,在这狭小昏暗的陋舍内,当时怎样住下包括祖父母、叔叔婶婶、父母以及他兄妹四人的,也很难想象,就是在这几尽荒芜的老屋里,生下并养育了这样一位文学泰斗,从这儿走出东北乡,走出国门,走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从庭院出来,往东一拐便是莫言当年就读的小学,大门的两侧写有当时学校通用的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据说,莫言当年就读的小学原址不在这里,这是按照原来学校的模样重建的,现在已改造成莫言文学印象馆了,成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

 

 

 

 

 

 

不觉间,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就要离开的时候,我又多情地望了一眼莫言先生的旧居,只见她默然伫立在那里,陪伴着生生不息的胶河,诸多流年故事,欲说还休……

 

 

 

我们一路沉思,返回高密市区,又来到了位于高密市第一中学的莫言文学馆,详细了解莫言的文学创作历程。

 

 

 

作者怀家伦先生在莫言文学馆前留影

“莫言文学馆”五个大字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题写,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文学馆书写了对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莫言先生的创作生涯。

 

 

 

著名作家莫言先生资料图片

之前,我对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稍有了解。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有资料显示,他乃齐相管仲之后裔。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主要成就诺贝尔文学奖、十月优秀作品奖、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等,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等。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的故事、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诺贝尔奖。

自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生死疲劳》还是《红高粱》等作品,在许多读者看来,莫言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总能把故事情节写得丝丝入扣。

 

 

 

在参观期间,友人反复强调的是,莫言遇到了伯乐。他在26岁之前写了很多作品,但向报章杂志投稿,却屡投不中。他在部队服役期间,遇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徐怀中将军,凭着一部小说被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破格录取。

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期间,写了一篇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经著名作家徐怀中将军修改,然后推荐给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杂志编辑肖立军发表,终于开始赢得全国性声誉。从此,莫言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在作家出版社著名作家、编辑石湾的帮助和支持下,莫言出版了第一本书《透明的红萝卜》(徐怀中作序)。从此,莫言跟著名作家阿城、王兆军、刘索拉、何立伟等文学新星一起,在中国文坛的上空冉冉升起。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徐怀中将军

1986年,莫言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人民文学》杂志第3期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犹如一枚定时炸弹,在文学界引起轰动。此时,莫言已依稀可见诺贝尔文学奖远远打过来的那道强光。

莫言文学馆全面展示了莫言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特别是其中的“成长道路”和“故乡情绪”部分,充分展示了莫言少年穷苦,勤奋好学,辍学务农,青年入伍,发奋读书,破茧而出的成长之路,以及成名之后对故乡的眷眷深情。

馆中还详细记录了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场面。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场面宏大,莫言在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说的照片十分生动。

 

 

 

莫言先生善于写打油诗,他用左手书写的几首打油诗耐人寻味。高密有一种“炉包”,系特色主食,实际上就是发面做的水煎包。“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那个“中”字一竖拖的长长的,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顾炎武曾经说过:“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追寻莫言先生的文学足迹,他左手书法,右手书文,一路走来,堪称当今中国文坛奇人,乃中国真正之文人,吾辈之楷模。

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文人,也许水平有高低,天赋有差距,但他肯定是个性情中人,不圆滑,不事故,以良心为王,良知为帅,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个真正的文人,个性鲜明,刚正不阿,谦虚低调,宁静致远,不落俗套;一个真正的文人,都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倾向,相信道义,相信规则,相信智慧,崇尚精神独立,心灵自由,不畏惧野蛮,不会轻易低下高贵的头颅。

纵观我国文坛的名家,包括莫言先生在内,从写作到发现、从发现到发表、从发表到引起广泛关注,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风风雨雨,甚至是排挤和打击,其成名之路浸透着作者本人以及编辑、读者的很多心血,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资深媒体人、作家怀家伦写于2019年10月19日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一名驾驶员交通违法142项,被记668分,罚2万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