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13264010777326975150@qq.com
首页 > 星座 > 正文

东营利津发现明清港口遗迹 再现海防重地铁门关

2020-01-16 22:07:50       点击:

“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是在东营市利津县流传的说法,相关史料也曾记载,“铁门关”自金代时就已设立。尽管位于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的铁门关遗址早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关于遗址内古城的记忆也被裹挟到了地下。

岁月变迁中,曾经辉煌的戏楼也只是当地年长者记忆中的一角。古城到底多大?内部如何布局?“三庙一戏楼”在哪……继2017、2018年度的勘探工作之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2019年10月至12月对铁门关遗址进行发掘,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掩埋在地下铁门关的面貌也慢慢揭开。

勘探揭露“铁门关”布局

发掘区全景(上为北)

“铁门关”是在利津县流传已久的传说,但其实,关于“铁门关”的由来,确有史料记载。《利津县志·古迹》中记载,“铁门关在县治北七十里丰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经的“铁门关”一度成为了重要关口。金代初期,前关村一带濒临渤海,是大清河入海口处,附近并有数条宽深不等的自然海沟,是船只停泊的理想之处。

关口位置险要,“铁门关”的传说也由此而生。随着渤海南岸盐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外地商船往返剧增。金朝为控制盐业贸易和扼制海滨之险在此设立关津,方圆约五华里的城墙由土坯垒成,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城门嵌满铁钉,古人称为“铁门”。《齐乘》载,“大营城,滨州西二十五里,金人屯兵所筑故丁(汀)河口,金号铁门关”,这是关于铁门关最早的记载。因这里是河、海、陆交汇处,故名“铁门关”。明《广舆记》载“关梁,鹿角关(临邑),铁门关(利津)”,此时铁门关已经成为对外防御的一个重要军事关口。

关于铁门关,民间流传有一个传说。传说明代有一位朱氏客商倡议在铁门关修建戏楼,并率先捐银元若干,各商号、船商、渔家也纷纷捐献。“三庙一戏楼”的传说也流传了下来。明代中期,由于大量食盐需要外运,河海相接、水陆运输四通八达的优势使得铁门关发展成了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输出要地。至此,铁门关的商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

由于后来黄河水患频发,铁门关建筑物和盐场逐渐被淤没,河海通行被隔断,铁门关也日趋衰落。后来,黄河入海口一带广阔的新淤地上不断迁来垦荒的移民,人口和村庄日渐密集,而铁门关的由来也就成为了当地的传说。

发掘区东侧F2(上为北)

为探明遗址范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2017、2018年进行勘探,由此,铁门关的面貌被逐步揭开。“遗址东西长约725米,南北长约280至360米,面积约26万平方米,绝大部分位于前关村村庄占压的范围内,主要包括明清时期遗存。”执行领队、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杨小博介绍。

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为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去年10月对砖基建筑较密集的区域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遗址正中偏北、前关村村委东侧。”杨小博介绍,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遗址的性质被进一步揭开。

遗址或为一定规模建筑群

此次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位于前关村文化广场下方,通过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座不同时期的房址。“发掘区西北侧是一座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的房址F1,房址内部分布有火炕、灶、厕所和储物间等生活遗迹。”杨小博介绍,通过发掘发现这座房址延伸到南侧的砖墙是利用了叠压在其下方的房址F2来建造的。“F1是F2废弃之后直接在上面建的,而F1所在的位置就是F2的西厢房。”

相比于F1,F2的建造年代要稍早一些,为清代中期。杨小博介绍,房址F2为砖石结构,西侧和南侧分布有砖墙,南侧砖墙向南延伸有砖铺散水,砖墙中间部分有门。“房址的东南角往南延伸了一段,采用砖石交叉垒砌。其南侧发现有用来放旗杆的柱础,顶面呈正方形。”杨小博介绍。

发掘西侧L1(上为北)

除了两座房址,考古人员在发掘区西南侧还发现有一条南北向道路L1,中间高两边低,路两侧为立砖,南侧路面分两段,中间有排水沟。通过发掘区内房址、道路的整体布局,考古人员推测整个发掘区是一个院落,而且是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

“遗址内房址F2的建筑跟道路L1的时代一致,道路的方向与遗迹的走向基本一致。”杨小博介绍,不同遗迹之间还有连接。“中间空白的区域是一个硬面的踩踏区,连接F2和L1,但有很多砖铺的痕迹被破坏了,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原来通往戏台的一条路。从目前发现的结构来讲,这可能是一组院落。”

基于遗迹分布的情况,加之出土文物的情况,考古人员进一步分析,这是一组公共建筑。“一般只有大型公共建筑里面才会有道路。此外,有砖的建筑相对而言规格要高一点,因为清代时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所以一般住户是不可能建一些砖墙房子或者说在建筑里铺上地砖。”杨小博介绍,“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比如鸱吻和瓦当也都有等级的含义,普通的民用建筑不会有的。俑头、俑身等祭祀性物品的发现也说明这是一处与祭祀相关的建筑。根据发掘情况来看,建筑规模没有衙署那么高,体量没那么大,应该就是一组公共建筑。”

发现佐证遗址为明清港口

清代四“囍”碗 (F1:3)

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有对铁门关贸易往来重要关口地位的记载。而此次发掘的发现,也为铁门关遗址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提供了证据。

“这个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基本不产砖和石头。那么房址中发现的砖墙和砖铺路面等结构用的砖和石头等大型建筑材料就是从外地进来的。”杨小博说,“这些材料要么是从海上运过来的,要么是从陆上运过来的,采取的是河运或者海运的方式。”

清代鸱吻残件(⑦:1)

特别的是,此前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庙岛群岛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中曾发现清代中晚期的石材货船,这也为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或许当时铁门关遗址建筑材料的运输走的就是这条线。”杨小博说,目前这也只是推测,但遗址内瓷片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当时铁门关的贸易往来情况。“这个地方没有窑口,但发掘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瓷片,其中有几片质量非常好,我们推测这应该是产自山东其他地方的窑口或是河北的磁州窑等外地窑口,然后运输到这里来的,这也体现了当时的贸易往来。”

此外,遗址内碑文的发现则提供了另一条依据。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有两块碑文,一块记载了海防的信息,另一块清末时期的碑文记载的事件进一步证明了铁门关贸易往来关口的位置。“碑文上记载了从天津安雅堂捐砖34000个,捐方砖200个到这里的事情。从体量上讲,这么多砖建发掘出的建筑肯定有剩余,这说明在附近肯定还建有其他的建筑。”杨小博分析,或许剩下的砖用来建造的正是戏楼北面的庙。

清代虎纹瓦当H1:5

尽管目前没有相关发现佐证剩余砖的用处,但从天津捐砖至此本身就是贸易往来的体现。“从天津把砖捐过来说明当时铁门关可能跟天津那边有联系,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存在的。而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发现,都能够说明铁门关当时作为海港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杨小博说。

结合此次发掘情况,考古人员推测,遗址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群,砖基房屋建筑和砖路建筑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遗址的性质,也为铁门关遗址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提供了依据。铁门关的位置基本厘清,那么这组公共建筑究竟是什么,与“三庙一戏楼”是否吻合,还有待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来揭开。“本次工作触及部分区域,未能完全揭露目前现遗迹的范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房址F2门的位置往东扩,把建筑南北的中轴线先找出来,进而恢复建筑的整体面貌,做下一步研究。”杨小博说。

延伸阅读

利津铁门关遗址

清代俑身(H1:4)

铁门关遗址位于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现今北距海约40公里,南距黄河约12公里。2017年和2018年,省水下中心探明遗址范围,东西约长725,南北长约280~360米,面积约26万平方米,绝大部分位于前关村村庄占压的范围内。2019年10月至12月,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砖基建筑较密集的区域进行发掘,发现有清至民国时期房屋和道路遗迹。

本次发掘有清中期的F2和L1。F2发掘区东侧,目前清理情况未完全暴露。清理区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开口距地表1.7~3米,南北长14、东西宽10m。砖石结构,主体残留有西侧砖墙、南侧砖墙、石墙、柱础组。柱础顶面呈正方形,中间木桩周边用碎砖块与白石灰填充。L1平面形状为Y形,揭露部分南北长约10.5米,宽1.4~1.2米。南侧石块两侧由立砖包裹,北侧石块有平铺砖块,后侧有排水沟,北侧排水沟有砖铺路岔口呈三角形。

目前发现的文物主要是陶器、瓷器、少量铜钱和玻璃器,以及大量的砖石等建筑材料。这其中陶器主要有鸱吻残件、陶俑、板瓦、瓦当、滴水、兽首、陶鸟等,瓷器主要有盘、碗等,带有“道光通宝”等。

发掘显示遗址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本次工作触及部分区域,未能完全揭露目前现遗迹的范围。砖基房屋建筑和砖路建筑的发现,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遗址的性质,铁门关遗址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提供了依据。

来源:《山东商报》

记者:许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亳州公安帮助在外流浪八年的湖北女子找到回家的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